渝澳大橋、朝天門長江大橋、千廝門大橋...一座座橋梁貫通了8D魔幻重慶,也成就了重慶的“橋都”之名。橋梁維護檢測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,近日,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重慶研究院韌性交通研究中心特種機器人研發(fā)部研發(fā)出了一種新型特種機器人,可解決以往檢測設備覆蓋面不足、無法精準定位裂縫等問題。
▲負壓吸附兩棲飛行機器人工作效果圖。
據悉,這款名為負壓吸附兩棲飛行機器人的上部是密閉負壓腔,內部安裝飛行器各種組件和遙控行走機結構。
作為一種新型飛行運載平臺,它既有短途遙控飛行能力,也有負壓吸附于平整表面并遙控行走的能力,可以搭載各種傳感器,在較復雜的環(huán)境里實現遙控飛行或者程序控制飛行,并吸附在預定的表面,完成高精度拍攝及定位等功能,并實時獲取數據。
▲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實驗。
據介紹,目前該飛行機器人已經有成熟的樣機,可以完成各項預定的任務和功能,包括初步完成水平頂面及豎直墻面的吸附和脫離的特技動作。下一步,將在實際橋梁上進行測試實驗,讓其能夠穩(wěn)定可靠地實現手動起飛、吸附爬行、拍照錄像、穩(wěn)定脫離、飛行返航全過程自動化。同時搭建UWB系統(tǒng)與GPS進行數據融合定位,從而實現記錄下拍攝的每張照片的準確坐標。
特種機器人研發(fā)部負責人劉興超表示,該款吸附式飛行機器人除了可用于橋梁建筑檢測外,還具有其他更廣泛的適用性。
在現代城市,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、光伏電站等建筑物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,這也意味著清潔保養(yǎng)的需求逐漸放大。但是,傳統(tǒng)的機器人和無人機因越障能力差、吸附可靠性低、壁面平整度要求高、受風力等影響大等痛點無法滿足這些場景的使用需求。
劉興超表示,雖然市場上已有相關的產品,但這些傳統(tǒng)機器人的可靠性低、適配表面凹凸的高樓外壁能力也不強,只能依賴人工清潔。而這個新型吸附式無人機則可以通過姿態(tài)調整系統(tǒng)和多傳感器輔助越障功能等技術,輕松適應各種表面環(huán)境,并進行高效清潔和檢測。
這種特種機器人清潔成本相比傳統(tǒng)機器人也要低很多,傳統(tǒng)機器人的使用成本一般在20萬元/平方公里左右,而這款負壓吸附兩棲飛行機器人的使用成本僅為4.5萬元/平方公里。
劉興超表示,特種機器人的市場潛力非常廣闊,其中三大市場分別是建筑檢測、高樓外墻清潔和光伏清潔。他計劃,該產品將在下半年進一步升級完善,并與建筑設計方、光伏運營商等客戶開展合作測試,未來還將向第三方檢測機構、光伏清洗商、高樓外墻清洗商提供銷售和租賃服務。
通訊員 趙鵬 兩江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區(qū)供圖